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带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商业航天作为其中一支强劲力量,未来应该如何健康发展?13日,由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管委会、中国航天报社主办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围绕太空经济发展、商业航天市场、商业发射活动等话题展开交流,分享商业航天创新之道。
“2018年商业航天的收入已达到全球航天经济收入的83%。”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在致辞中提到,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百花齐放,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一批企业迅速成长。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160家,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投融资机构有200多家。他表示,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发力,营造商业航天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介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推动卫星、运载火箭、“五云一车”等系列商业航天重点工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未来将着力推进运载火箭、卫星等的批量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布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还将探索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论证,以商业模式创新助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学军介绍,由航天科工、宁波保税区、全国百强县象山县三家合作共建的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近年来充分发挥央地平台优势、独特区位优势,深耕商业航天产业。明年,6平方公里航天小镇将基本建成。未来,科技城将按照“五年建镇、十年建区、二十年建城”的阶段性目标,以航天产业和智慧科技产业为龙头,规划建设国内重要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和国家级云制造示范基地,成为长三角的重要增长极。
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黄志澄在报告中提到,当前,世界航天事业正在从过去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的“太空经济2.0时代”。在此新形势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抓住了机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他建议,中国民营航天发展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不能照抄国外模式。当前中国航天国企、民企虽各有优势,但民企刚刚起步,其整体实力与国企无法相比,两种模式应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因此,中国商业航天应该走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模式。
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部主任王少华探讨了商业运载的市场前景,介绍了国际发射场区的运行模式及管理政策,他认为,商业运载使得人类进入太空更便捷,开启了太空经济新时代,商业运载的发展可带动地方经济、博物馆和主题园区、科普和互动体验、发射参观等新产业、新项目的蓬勃发展。
来自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翎客航天的专家围绕打造太空经济高地、航天改变生活、商业航天的机遇和挑战、可回收火箭等商业航天内容,介绍了各自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创新发展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
研讨会上,与会人士还共同倡议成立了商业航天创新企业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