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面包、蛋糕、卤味等各种香香脆脆,咸咸甜甜的美食是许多人煲剧或是看电影时的心头爱。
而且好吃的东西一旦入嘴,大脑分泌的多巴胺让你心情愉悦,怎么也停不下来。虽然理智告诉你,“热量爆炸快别吃了”,但最终还是情感胜出。
虽然嘴巴得到了一时的快乐,但是长此以往却对身体不友好。有多少人知道每天一个成年人应该摄入不超过多少克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们成年人每天应该将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现在提倡大家养成低盐的饮食习惯,并不是说每天用白水煮青菜一粒盐都不放,不可能有人能长期如此,而且也不符合健康要求。
摄入盐太少会导致体内钠含量过低,打破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疲劳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等症状。
2016年《柳叶刀》的一篇文章也表明过分控盐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死亡风险。
而“高盐”饮食习惯肯定是有害的,当身体钠离子超标,超过肾脏代谢上限后,就会在血液中不断积存,锁住血液水分,导致血容量升高、血浆渗透压失衡,最终引发高血压。
另外,长期高盐饮食容易脱发、变胖,还会诱发胃癌。大部分的人多过量摄入盐的危害有基本认识,但是对合适的摄入量以及如何控制却不清楚或了解甚少。
日常饮食中,看似健康的一餐可能是“高盐值”的一餐。外卖成了当代许多社会人的必需品。
但是商家为了留住顾客肯定要在口味上下点功夫,盐能提供咸味还能激发鲜味,特别是肉类菜品需要盐来避开腥味,而且红烧菜系中添加的糖会掩盖咸味,为了凸显咸味,势必要加更多的盐。
当代年轻人在外吃饭还钟爱火锅麻辣烫,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吃起来浑身都暖和了。
麻辣烫冒菜等汤底本身就咸味儿十足了,火锅的蘸料如芝麻酱、沙茶酱等含极高盐分,所以一顿饭吃下来,温度上去了,血压也上去了。
哪怕是自己在家做饭也不一定能做到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除了食用盐本身,我们烹饪时使用的大多数调料其实都含盐,比如酱油、醋、耗油、豆瓣酱等,而且有些盐含量还不低。
还有各种配菜如酱腌菜、咸鸭蛋等都是含盐极高的食物。烹饪时,年轻人凭觉随意发挥,年纪越大的人因为味觉越不灵敏,无意中就让一道道菜的“盐值”蹭蹭蹭上去了。
一旦长期习惯了某种口味,突然改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平时在家做饭大家控盐意识也不强,无意中就额外摄入了盐量。
各式各样的零食也是日常生活中解馋减压必备品,卤鸭脖、卤鸡爪、小面包、坚果、蜜饯、饼干、五香瓜子等等,这些都是大多数零食爱好者们的经常选项。
零食让我们专注在味蕾的快 感上,暂时抛却了生活的烦恼。零食戒是戒不成了,我们却能在购买时选择相对更健康的零食。
比如我们就别买标注“XX味”的坚果,选原味的吃起来清爽又健康。挑选零食的时候看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里面的钠含量乘以2.5可以简单估算成盐的含量,而且要看清楚是每份还是每100g的含钠量。
比如一袋五香豆干(100g)里面有四小份(每份25g),每小份含钠300mg,如果当成每100g的含钠量,然后放心大胆的吃完这整袋豆干,那已经摄入了约3g盐,超过了建议量的一半。
但是为了健康地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对于长期高油高盐重口味人群来说,“减盐”需要纳入日常计划中,从最基本的饮食习惯入手。
如果不得已要点外卖,尽量选择烹饪方式简单一些的菜品,自己做饭就有意识注意调味品的使用,逐渐递减盐分的添加,给自己的味蕾一个适应的过程。
买零食的时候关注包装上的钠含量,同一种类中选择钠含量更低的品牌。
如果不小心吃得太咸,可以通过多喝水,多吃含钾、镁的食物,比如马铃薯、香蕉、南瓜、绿叶蔬菜等,有利于钠离子排出
如果是自己做饭,想要更加精准把控一日三餐的盐含量,可以备一个厨房专用电子秤,不仅可以严格控制每种食材的重量,也可以计算所用的调料重量。
如果觉得做饭太麻烦又想吃得健康,推荐大家使用料理锅,按照菜谱的要求将食材备好,直接放入料理锅中设置好烹饪模式,静待美味出锅即可,而且有些料理锅还自带称重功能,十分智能便捷。
俗话说“病从口入”,卫生习惯与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联系,饮食习惯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一环。不要一味追求“高盐值”,有时候保留原滋原味也是一种美。
关键词: 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