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数码摄影摄像的朋友们一定对光线的设定等等内容十分敏感。的确,一张照片的好坏与光线的选择密不可分,而光线的营造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方法。那么接下来不妨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几个关于闪光灯 ttl 的相关信息吧,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包括闪光灯 ttl 的控制模式、闪光灯 ttl 的介绍这两个板块的内容,有意向了解相关信息的朋友们可以综合参考一下下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一、闪光灯 ttl 的控制模式
闪光灯控制模式的 TTL 模式,是利用通过镜头的实际光量来确定相应的闪光输出量的一种测光模式。 TTL 是( Through the lens )的缩写,可以翻译为“通过镜头的光”。这种测光实际上是在取景器见到的现场范围内确定闪光的输出量,失败几率极低。
在历史上 ,TTL 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相机内置 TTL 测光组件,及带有 TTL 功能的闪光灯。有趣的是,相机内置 TTL 发布后差不多 15 多年后,才有 TTL 闪光灯的出现。 TTL 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最大的方便就是即使在仓卒情况下拍摄,来不及估计距离、调整光圈等,用闪光灯时都不会有太大偏差,使新闻摄影等工作变得更加方便。
二、闪光灯 ttl 的介绍
1 、从外测光到内测光
TTL 的全称是 ThroughThe Lens ,意指“通过镜头”。没有 TTL 之前,相机测光主要靠机身外的 Cds ( Cadmium-Sulfide 硫化镉光敏 电阻 ),这种测光方式易受环境光影响,也不能反映光线经过多层镜片或滤镜造成的光量损失,容易导致曝光不足。而 TTL 的测光组件设在机身内部,大约在镜头后接近底片 / 传感器 的位置。由于是测量通过镜头后的光线,所以 TTL 测光的准确度比外测光更加优秀。
先说说TTL 相机的历史,其实关于世界上首部使用 TTL 测光系统的相机还存在争论。因为在 60 年代,几家相机公司包括 Topcon 、 Nikon 及 Pentax 等都先后推出有 TTL 测光的相机, Pentax 先于 1960 年提出这个概念,但直到 1964 年推出 Spotmatic 才正式量产,反而 Topcon 于 1963 年先行进入市场,略占先机。
Pentax 于 1971 年推出 Pentax ES ,意指 electronicshutter ,是全球首部可以由 TTL 系统连动控制快 门 速度的单反相机。由于使用电子控制,变成无段式快门,突破原本机械快门预设限制,如 1/53 秒或 1/1300 秒的速度都可以达到,令曝光的精确度提高。不过当年 Pentax 并没有将此概念进一步发展,推出具备 TTL 的闪光灯。约 7 年后,即 1978 年,由 Olympus 推出了全球首支 TTL 闪光灯 T32 , TTL 测光加闪光系统才正式出现。
2 、从自动测光到 TTL 测光
最初的闪光灯不能改变输出量,每次闪光都是全输出。主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如果有所改变,就要靠调整光圈来控制闪光的接收量,从而得到合适的曝光。后来出现了设有外置测光原件的自动闪光灯,可以根据主体的受光程度来控制闪光输出。至于闪光灯控制光量的方法,在于控制闪光开与关的时间。闪光发生的时间仅在 1/1000 至 1/10000 秒之间,当快门开启时,闪光灯同时输出。当测光组件认为对象反射的光量足够时,就会在曝光中途、快门仍然保持开启时终止闪光输出。主体的曝光于是就靠闪灯来完成,至于背景环境的曝光,主要靠快门开启的时间来决定。
不过自动闪光灯也存在相机外测光的问题,如果镜头装上滤镜,就会影响闪灯输出的准确性。而TTL 闪光灯出现后,因为可从镜头测光得到光圈及主体亮度等数据,就能如实反映所需光量,更精确地控制闪光时间,省下过去要计算光圈及距离的麻烦。 现代 闪光灯更可以做到变焦连动,帮助调整照射范围,令电源更有效利用而不致浪费。
但有一点要留意,与自动测光、曝光一样,TTL 闪光灯仅是提供一个正常的曝光量,有需要时仍可通过闪光灯输出补偿( Flash Compensatoin )作出改动,一般闪光灯都有 1/3 级的 EV 调整。所以 TTL 最好作为正常曝光的参考指标,有需要时再作出改动,而非铁板一块。
另一方面,当我们将相机设定在自动曝光模式(如 P 或 Auto )时,相机很多时都会将光圈及快门固定在某一数值。如果我们希望对景深、主体的动态表达及背景的亮度等进行控制,就需要使用手动曝光模式。
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关于闪光灯 ttl 的相关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闪光灯 ttl 的控制模式、闪光灯 ttl 的介绍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其中在闪光灯 ttl 的介绍这个信息下我们还从从“外测光到内测光”与“从自动测光到 TTL 测光”这两个方面做了一个详细具体的介绍。通过以上篇幅文字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闪光灯 ttl 是借助镜头的实际光量,经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从而确定闪光输出量的一种测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