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中国互联网医疗史最大IPO,刘强东能再造一个“京东”?

时间:2020-12-09 11:40:54       来源:公众号:创业邦

发行价70.58港元,首日收盘价涨幅超55%,总市值超3400亿港元,已超阿里健康的3200亿,一系列数字衬托出京东健康的热度。京东集团旗下子公司——京东健康于今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刘强东收获了年内第三家上市的“京东系”公司。此次京东健康募资净额264亿港元(约合34亿美元),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史上规模最大IPO。

据坊间说法,刘强东在将京东健康独立出去的时候,对辛利军表示,“健康这个领域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做好”需要时间来检验,但京东健康的发展速度确实可谓“一路狂飙”。

从去年9月份官宣从京东集团独立出去,到今年12月份的港交所上市,京东健康仅用了15个月。这期间其先后完成10亿美元的A轮融资,以及8.3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从去年的70亿美金更是直翻两翻。而此次IPO,则引入包括高瓴资本、老虎基金、GIC、贝莱德等在内的六家基石投资者,认购约四成新股。据悉,京东健康公开配售申购人数超80万,超额认购超420倍。

备受追捧的背后,除了自身业绩数据亮眼外,京东集团的资源背书是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京东健康也一直被视为“京东集团继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之后,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独角兽”。目前京东集团间接持有京东健康81.04%的股权,为控股股东。

高光之后,京东健康能否持续支撑高估值?又是否真的能如刘强东所言,再造一个“京东”?

刘强东背后的“关键先生”

和刘强东打过仗的一些元老级人物,开始成为其背后的“关键先生”。

京东健康而言,辛利军无疑是关键人。为什么是辛利军?京东健康在独立之前,是被划分在京东零售生活服务事业群,辛利军是该群总裁。作为从2012年加入京东的“元老”,辛利军对京东的战略转型有更深理解,且能够较好与京东零售集团CEO兼京东健康董事长徐雷打配合。 在2019年7月被正式宣布任命为京东健康CEO时,辛利军谈到他和徐雷的分工——徐雷为京东健康制定政策和方向,他负责执行和落地。

尽管去年京东健康才宣布独立,但健康业务的运营时日已久,事实上是“起大早,赶晚集”。早在2011年,京东集团就在试水医药领域,当时和九州通合资成立“京东好药师”,后又于2013年运营医药城项目。此后京东集团通过收购青岛安吉堂(即现在的京东大药房),间接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C证,也试水互联网医院等。但在2017年之前,健康业务在集团的优先级并不高,主要火力还是集中在消费品零售。直到2019年5月的A轮10亿美元融资,京东健康才以独立的身份获得外界广泛关注。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回忆,对于是否拆分京东健康,京东集团内部讨论了很长时间。对于为何拆分,辛的解释是,京东要把整个零售场景打穿的话,药品零售要往下走自然要走到医疗服务,这就和京东其他零售业务的打法是不同的思路。

刘强东拍了板,或许也和2018年底的公司大背景有关。当时京东进一步明确了“无界零售”的打法和“积木理论”,并进行了整个集团的组织大调整。战略上明晰了,有助于战术上的“适配”。京东健康的独立,顺理成章。

刘强东退居幕后,牵头人的个人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节奏。履历上被称为“明基五虎”的辛利军,更喜欢曾经教书先生的经历,并表示“如果以后退休希望教书”。这也使得他性格中有更多的耐心,且个人倾向组织文化建设,这对于医疗健康这门“慢生意”,有一定契合度。

另一关键先生徐雷,身上带着北京人的“两重性格”,既讲性情,也讲“规矩”。“规矩”和“规则”不同,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条令,而规矩是“不逾矩”,但是为最终目的服务。一个例子是,徐雷刚执掌无线事业部时,第一件事就是立规矩,尤其涉及程序开发的事情,他要求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规矩,认为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徐雷倾向通过组织的力量统筹各条线路的发展,这也在京东健康的“执行和落地”上,给辛利军留下了自由度。

鲜有公司盈利的“战场”,如何“自我造血”?

今年8月份,辛利军对外提出“京东家医”的计划,称“在未来的5年内,为5000万个京东用户的家庭提供线上家庭医生服务”。

互联网医疗服务,尽管想象空间巨大,但却鲜有公司盈利。京东健康找到的盈利”解法“是,通过“医+药”的双轮驱动模式,以”药“作为公司的主要盈利板块,来反哺互联网医疗服务;反过来,互联网医疗也能将流量注入”药“的板块,形成相互增强。

资源决定了选择路径,京东健康首先选择的是医药电商。从全年收入成分来看,医药和健康产品电商业务近年占比均达85%以上,可见零售药房业务仍为主营业务。

而在推出全新产品“京东家医”时,辛利军曾透露做健康领域的规划,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之间的交流和医生的管理让你少生病。此外,无论是跑步,还是想减肥,还是想增肌、买蛋白粉,都可以在京东上实现,我们也是中国最大的供应链的平台,这才是核心。“

因此,尽管京东健康分四块业务——零售药房业务、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技术赋能,摆在其面前的第一道命题仍然是,供应链基础是否已建立起来?

京东健康业务结构

刘强东带领京东在零售领域拼杀的思路是,先快速做大规模,规模决定了渠道中的话语权,如此成本能快速降下来。其实这也就是建立供应链优势的核心——“降本、增效”,市场集中度尤为关键。

从招股书中也可见京东健康未来的发力路径,其在招股书中谈到影响经营业绩的特定因素,特别提到了“进一步扩大及利用经营规模的能力”。其表示,“经营业绩直接受扩大及利用经营规模(尤其是零售药房业务)的能力影响”。

而此次IPO募集的百亿级人民币弹药,也主要用于进一步发展零售药房业务、在线医疗服务和持续研发投入,以提高供应链能力。

此外,存货周转天数,也是零售行业控制成本的关键指标之一。京东集团“500万SKU,存货周转天数34天”,让其达到供应链管理的一流水平。京东健康的药房零售业务,在2020年上半年的存货周转天数为45天,远小于传统药店连锁的90天以上。这是优化供应链的体现。

那如何“增效”呢?京东健康是通过构建包括自营的全渠道,来获得参与价值链创造的机会,以及捕捉价值创造的节点。 这来源于刘强东提出的“积木理论”,是指将京东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模块化”,将业务活动打包成独立、可复用的组件,通过“平台化”形成稳定、可规模化的产品,开放给合作伙伴。

能够深入到价值链,是增效的前提。这也就回到了辛利军提到的“京东家医”计划。事实上,“京东家医”扮演了打通药企、医疗机构、用户端等多边系统的角色。

如此一来,即使如辛利军所言”不排除某些领域基本上就是做公益“,也能保证自身的“造血能力”。挑战在于,医和药能否形成双边效应?这取决于京东健康的零售药房业务,在消费者心智中,究竟只是一个渠道,还是平台品牌。

流量暗战,凭何支撑千亿市值?

一位投资人告诉创业邦,药品流通是整个医疗行业里最差的一个生意,因为这种生意的GMV对估值的增长十分有限。“一个亿的GMV大概能贡献5000万的估值。“

京东健康并不想在消费者心智中成为渠道。从招股书数据中,能看到京东健康在品牌上的发力。今年由于疫情原因,购药和问诊习惯开始向线上流动,京东健康抓住时机,从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来看,2020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超一倍,占到收入的近10%。

品牌的作用是“留存”流量。对京东健康来说,进行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花大力打造平台品牌,实际上是一场流量暗战。这其中的想象力,一定程度取决于京东集团这艘“巨舰”的流量海域。

事实上,全场景的零售药房业务,承载了京东健康主要的用户流量获取功能。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京东健康从2019年开始补充资本弹药,线下扩张京东大药房、京东健康联盟药房等。

据京东健康披露,目前平台累计用户数超1.5亿,其中医药零售的年度活跃用户超7250万。而根据Frost & Sullivan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健康已是中国最大的线上医疗健康平台及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对此,京东集团在支持上不遗余力。从招股书中看到,从京东集团分配的技术及流量支持服务来看,占到了京东健康总研发开支的60%左右,在2017年更是达到了80%。而在绝对数值上,今年上半年的支持服务投入相比去年同期,翻了将近一倍。这反映出,除了京东零售、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之外,京东健康开始承担京东集团“增长第四极”的使命。

但规模绝杀,或者说快速扩张,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是否能快速“垄断”流量?打车界的滴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线上快速形成了司乘的双边效应,直接改变了用户的生活方式。移动场景,天然适合线上归集流量,线下没有流量落点,反而容易形成护城河。

反之,如果线下有固定场景,流量则容易被截断,离消费者越近,截断的触点越多。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线下场景,构建私域流量的核心原因之一。

京东健康能够支撑起3000亿的市值吗?从医药电商业务来看,线下的市场空间巨大,其想象力在于能否对传统业态形成足够的“颠覆”。对于药品零售,有一个既存事实是,中国有40多万家药店。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线下的流量归集将变得缓慢,是否足以完全改变用户生活方式未可知,也可能存在药店和电商长期共存的状态。但这样一来,医药电商平台的”增长“将受到挑战,市值管理风险也将变大。

京东健康乃至京东集团的“野心”在于,它并不认为自己是电商平台,也不认为自己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定位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公司。它的“私域流量”在C端,但更在B端。

能否“再造一个京东”?

今年以来,京东集团的市值接连攀升,其港股市值已超万亿,成为港股第九大市值公司。除了京东集团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其生态系公司也迎来IPO的“丰收”,已上市的有达达、京东健康,此外京东物流、京东数科、京东工业品也在排队上市。但饶有意味的是,在京东健康IPO的今天,京东集团的股价却下跌超2%。

尽管京东健康独立运营,但和母公司京东集团的关联密切,后者是其第一大采购商,且二者在零售业务以及和大宗客户的交易上均有交集。

京东健康能”再造一个京东“吗?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大健康领域的规模是十万亿级,而随着政策的有节奏放开,互联网医疗的想象力正在逐渐展开。一位投资人告诉创业邦,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这些玩家都在成长期,最终是马拉松的长跑,如果哪一家公司真能达到用户首选的目标的话,至少是万亿的公司。

京东健康在这场马拉松中比拼的是什么?刘强东给整个京东集团找到的参与产业价值链创造的耦合点是“技术”,即“以供应链为基础,以技术为驱动”。据Frost & Sullivan预测,中国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将从2019年所占中国医疗健康总支出的3.3%,增至2024年及2030年的10.6%和24.0%,数字化空间巨大。

从京东健康在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上,也可以看到其开始布局第二阶段。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在员工福利开支上,是去年同期的近4倍,在总研发开支中的占比升到了将近30%。

但与此同时,竞争是绕不开的话题。从业务属性侧重来看,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最为相近。今年3月,阿里健康换帅,朱顺炎接棒。就在今年9月,阿里健康app悄然升级更名为“医鹿”,凸显医疗服务。朱顺炎的特点是较懂年轻群体,智能搜索夸克、音乐弹唱APP唱鸭等受年轻群体喜欢的创新产品,均出于其在创新部门的任期。

对于和对手的竞争,辛利军多次表态,“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方,而是用户依赖线下的消费习惯”。无论是先上市的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还是后起之秀,争抢的都是”用户心智“,即成为用户首选。医药电商如何抓住年轻群体?确实是需要回答的“增长”问题。

在互联网的流量海域,巨头们“南征北战”,“生态系”成为了其构建巨舰影响力的旗帜。但在医疗大健康的疆土,疆界还未明晰,开垦需要四季。这一切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