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
未隔一周,三地“扎堆”集中供地再度出现。
9月28日,沈阳、深圳、苏州三地土拍引发市场关注。从共同特征来看,三地的集中供地均延续低规模供应趋势,且从成交结果来看,三地拿地企业均多为国央企或地方平台类企业。不过相较而言,三地集中供地成交分化较明显,沈阳出现3宗流拍的同时,并未有地块溢价成交,相比另两地较为“冷清”。
(相关资料图)
此次为沈阳今年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从成交结果来看,沈阳此次供应的13宗地块最终3宗流拍,10宗成交,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12.06万平方米,成交总价49.3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此次成交的10宗地块中,8宗均由沈阳地铁经营有限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取得,成交额约为43亿元,占此次总成交额比例接近9成,几靠一家之力“撑起”沈阳此次集中供地。
“尽管房地产调控环境显著改善,但当前房企拿地意愿仍旧低迷。”克而瑞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总监谢杨春分析指出,虽然近期利好政策频出,但在市场预期未明显好转之下,当前仍在参与拿地的部分品牌房企态度也偏向谨慎,投资仅聚焦于高能级城市核心区域的优质宅地,盈利空间较小的商住办地块或楼市去化不佳的远郊地块等则会以底价成交或直接流拍。
一家独得八成地块
沈阳此次集中供地拿地企业仍以国企或地方平台类企业为主力,10宗成交地块中仅1宗为当地民营房企获得。
同时,沈阳地铁经营有限公司8家全资子公司参与此次拍地,且各获得1宗土地,8宗地总规划建筑面积接近80万平方米,占沈阳此次集中供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比例超7成;成交金额约为43亿元,占沈阳此次总成交额比例接近9成。
工商信息显示,沈阳地铁经营有限公司为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后者大股东则为沈阳国资委。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地铁所属公司此次所获8宗地块的成交楼面价明显高于另2宗成交地块,均在4000元/平方米以上,且6宗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另外2宗成交地块分别由大东国资企业以及辽宁中金取得,成交楼面价分别为1400元/平方米以及2800元/平方米。
“沈阳此次拿地企业中多为沈阳地铁所属公司。与全国市场类似,相应操作可以防范土地市场过冷,同时沈阳地铁所属公司拿地较多,后续住宅产品入市时舒适度以及与轨道交通相关等属性也更值得期待。”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
“通过股权穿透可以发现,早在2021年第二批次中,类似条件仅满足暂定资质的企业背后基本是地方国资控股,尤其是长春、沈阳等市场较冷的城市。”谢杨春指出,从数据来看,2021年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以来,较低资质企业拿地的占比在不断攀升,主要原因是源于市场竞争压力减小。
大宗地块流拍
从沈阳前期发布的地块公告信息来看,沈阳市此次集中供地挂牌13宗地块,总出让规划建筑面积为202.6万平方米。此次成交10宗地块,但总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112.06万平方米,占供应规划建筑面积比例不足6成。
究其原因,沈阳此次集中供地流拍的3宗地块规划建筑面积均较大,合计超过9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苏家屯区的原加工厂03号地块规划建筑面积约为55.23万平方米,为此次供应13宗地块中最大的一宗地块;另外2宗分别位于苏家屯区和沈北新区,规划建筑面积也分别有24.68万平方米和10.68万平方米。
“沈阳此次集中供地有流拍现象,说明后续还需进一步支持住宅市场与土地市场健康发展。”严跃进认为,沈阳此次土拍表现说明后续市场仍需政策进一步支持。
谢杨春则指出,自2021年22城试点土地集中出让以来,随着土拍热度的变化,集中供地的土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整体呈现由松到紧再到松的格局。各地土地市场采取降地价、提限价等常规手段吸引企业拿地外,在降低参拍门槛中,对竞拍企业的资质要求也在不断宽松。
实际上,去年二批次以来,部分城市地方国资平台拿地占比即出现增高趋势,拿地项目的入市节奏也有所降低。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以获取预售证为节点,22座重点城市2021年成交的“两集中”地块,仅北京、合肥、杭州、广州、青岛、长春等城市地方国资入市率在两成以上,多数城市地方国资项目入市率较低,沈阳、南京、武汉、济南等城市入市率均在5%以下。
(添加好友“pinfang6666”,免费领取购房资料包,还有资深专家整理的北京新房买房攻略。)
关键词: 一家独得八成地块 沈阳地铁撑起当地二批次集中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