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资料图)
记者:孙杰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过去5年,北京保障房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老旧小区改造摸索出新路子,百姓安居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体验。未来,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持续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
金焱代表:保障房从有得住到住得好
“过去这5年是近十几年来保障房发展质量最高的5年。”北京市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金焱代表感触颇深,随着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三房”保障体系日益清晰,“住有所居”已成为本市重要的民生保障内容,住房保障成为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体现。
作为保障住房发展的亲身经历者,金焱感受到的是切切实实的变化。“过去,保障房的指标都搁在基础设施建设里,每年盖了多少套房、开工竣工多少套房。”金焱说,以前,一说起保障房,人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回迁房、廉租房,想到的是这些房屋品质不高。如今却不一样了。保障房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不光建筑外观漂亮,户型、格局、位置也都没得说,“光我们中心管理的保障房,随便都能拿出十几处来。”
除了这些,金焱觉得更重要的品质提升还在于赋予保障房社区以文化。“过去只解决住的问题,现在更关注生活方式和品质。不光住得上,还要住得好,让大家在这里住得有尊严。”他说。
破解住房难,北京“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正加快完善。数据显示,目前保障房中心累计建设筹集的各类保障房超15万套,其中公租房约14万套,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遍及全市16个区。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公租房项目达到110个,已入住家庭总数8万余户,帮助约20万居民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
此外,不对租房人收入设限、颇受年轻人欢迎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自去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金焱表示,未来5年,北京预计将筹集建设4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定位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面向新毕业大学生、创新人才以及为城市提供服务保障的“蓝领”,让大家不仅能租得起,还能住得好、留得下。
杨平代表:引社会资本为老旧小区改造添活力
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推广“劲松模式”“首开经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出新机制。
对此,党代表、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平深有感触。去年3月,玉桥南里小区和乐公园率先完成改造,成了居民打卡地。小区改造项目还获评全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中老旧小区改造类优秀案例。
“一个‘稳’字引入社会资本,改善物业管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出精治共治的样板。”杨平分享成功经验时说,对政府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菜单中“基础类”改造项,由街道按程序申请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支持,部分“自选类+特色类”改造项由愿景集团等社会资本投入,这样一来就形成合力,给老旧小区改造注入新活力。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也是“老大难”的问题。为此,街道也进行一些创新探索,比如为培养居民物业消费习惯,改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市场环境,物业按照一级物业服务标准提供服务,物业费则按照比例,从免费开始逐步递增。同时,街道层面成立物业管理联席会,建立“红黑榜”,促进物业企业以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居民满意度。
杨平的另一职务是玉桥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办公室二级主任科员。她说,街道将继续推广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的成功做法,预计到“十四五”末还将改造2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