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黑龙江齐齐哈尔新建楼盘。资料图。图/IC photo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通知》强调,因城施策,合理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要求,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知》中关于楼市的政策表述,引发了市场极大关注。
应看到,这两年受新冠疫情以及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业的日子不太好过。不久之前,国家统计局披露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今年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7765亿元,同比增长0.7%;商品房销售面积310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8%。投资增长历史性的放缓,销售面积更是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这些都说明,在经历了去年的房地产企业规范整治之后,楼市的供需两端都呈现了偏弱的格局。
在需求端,受此前多项限购限贷政策影响,一些住房和改善需求未能有效释放;而在供给端,受银行限贷影响,房地产企业持续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供需两端的综合因素,导致企业投资扩张的预期明显放缓,楼市下行压力增加。
对于此次调整,决策层此前就已释放了某些信号。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及,“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有关房地产的表述中除了重申前述政策,还特别提到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可以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印发的这份通知,也是根据形势变化,对中央相关政策的具体落实。
房地产是对资金流动性需求较高的产业,也是与金融信贷政策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之一。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有关人士也反复强调,要积极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金融机构要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不盲目抽贷、断贷,不搞“一刀切”。这些政策表述,事实上都是对此前市场一些顾虑的正向回应。
还要考虑到,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不少行业处于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期”,其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存在不确定性。尤其对于一些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个人收益受到很大影响,支付和偿贷能力变弱。如何让他们有意愿买房、有能力偿还房贷,这不仅关系到提振居民消费信心问题,也影响到“住有所居”等民生政策的落地成色。
所以,楼市政策调整,既指向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涉到“保民生”政策目标的实现。而且,随着“房住不炒”理念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住房问题的民生属性越来越强。对此,政策因时而变,正是回应民众诉求,着力稳楼市的务实之举。
而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近一段时间楼市频频迎来利好消息。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70城出台房地产政策百余条,主要涉及放松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降低公积金使用门槛,加快购房贷款审批、发放购房补贴、取消限售、为房企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
从4月15日全面降准到本周央行强调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尤其是降首付、降利率、优化二套房认定标准等,来自宏观调控层面的政策利好,未来能够进一步有效激发住房需求释放。
目前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楼市的投资端有望随着销售企稳而逐步回升。对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如何在合规的范围之内重启良性发展循环,将是这些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命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