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文化IP屡屡为他人所用

时间:2019-07-12 10:37:51       来源:北京日报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福建人”,“额头上的‘华为妆’是认真的吗”……近日,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预告片甫一发布,瞬间登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数十亿。虽然热议之中不乏质疑、调侃之声,但毫无疑问这支预告片还是赚足了眼球。

一个片花为何能有如此热度?不仅在于“好莱坞大制作”的噱头,更为重要的是,勾起了国人深厚的文化情结。在中华文化中,“花木兰”一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象征。而对于这个美丽、勇敢的东方女性,好莱坞一直情有独钟。早在上世纪末,迪斯尼就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塑造出的“东方公主”深受西方人欢迎。近些年来,熊猫、悟空等中国元素、传统故事更是频频被国外影视公司搬上荧幕。在先进技术和大手笔投入的辅助下,这些作品获得了可观收益,更掀起了一次次“国潮”。这无疑从侧面印证,中华文化越来越受世界人民接受和喜爱,中国故事亦是国际叙事的生动素材。

但在一波波东方文化热中,国人的心绪也有些许复杂。很多作品虽说看着美矣,但一些细节上的偏差总让人觉得怪怪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有着一对绿眼珠,生活在南北朝的木兰能打太极、坐椅子、住土楼……“槽点”背后是生活背景的差距和认知观念的鸿沟。毕竟在国外影视制作方眼中,“中国元素”更多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分地域,不分朝代,只要服务故事情节,“大概齐”皆可用之。这本质上是一种“讨巧”的思维,我们无需求全责备。因为要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没有人会超过置身其中的国人;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没有人会超过扎根于此的国人。当我们自己的文化IP屡屡为他人所用,更需反思的是,谁来拍一部中国气质的“花木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学别人如何讲故事。可就现实来看,往往只学到了“大制作”的皮毛,在故事建构、艺术表达等方面还很欠火候。这无疑是一种提醒,拍好我们自己的东西,不仅要向外学习,更要向内求索。且看,那些动人传说、英雄儿女、精巧技艺莫不是宝贵素材;哲学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智慧也都是精神矿藏。要利用其创作“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技术很重要,更需要秉持一颗匠心,在构思之中体现创意,在细节之处展现文化亮点,在剧情之中演绎价值追求。

传播中国文化是当代人的使命责任,等着别人做完我们再“吹毛求疵”意义不大。舆论喧嚣过后,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怀有敬畏而又自信满满地发掘自己的IP,讲述自己的情怀,将绵延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 花木兰 文化IP